<dd id="ozeux"></dd>
    <rp id="ozeux"></rp>

  1. <dd id="ozeux"></dd>
    <tbody id="ozeux"></tbody>
    1. <tbody id="ozeux"></tbody>

        1. 產經 滾動 要聞 宏觀 科技 汽車 娛樂 地產 文化 教育 生活 時尚 圖片

          知章村三疊(行天下)

          2021-04-26 14:41:38      來源:

          從思家橋墩往窄窄的橋面上走時,我低頭看見一雙穿著皂色布靴的腳從唐朝穿越而來,一步步踏上了被步履和歲月磨得發亮的石階。橋墩邊低垂的柳枝,輕拂著一位耄耋老人的白發,石階縫隙間的青草,隔著布靴輕拂著他的腳踝,橋墩下粼粼的波光輕拂著他的淚眼。

          一首千古名篇

          “碧玉妝成一樹高,萬條垂下綠絲絳。不知細葉誰裁出,二月春風似剪刀?!?/p>

          這是陽春三月,杭州蕭山蜀山知章村。假如船樁記得它的前身,定會記得公元744年,同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,嫩柳如金,細葉如剪,一葉小舟穿過縱橫交錯的河港,停在了石橋邊,船夫將纜繩穿過石孔洞,拴在了它身上。

          船艙里走出一位面容憔悴的耄耋老人。撲面而來的是二月春風,還有他魂牽夢縈了半個世紀的故鄉,年少往事如河面的波光一一浮現。他顫巍巍一步步挪上石階,一步一步挪至窄窄的橋面,將手搭在額上,向他的故鄉望去——文筆峰下的賀家園。

          村人沒有注意到這位神秘老者,不知道他是浙江第一位狀元、盛唐的當朝重臣、蜚聲長安的“吳中四士”之首、86歲的賀知章。一場大病后,他拋卻榮華富貴辭官回鄉,唐玄宗親自贈詩,皇太子率百官餞行。村人更不知他從長安到蕭山3000多里的漫漫長路,經歷了多少跋涉和艱辛。

          水渠嘩嘩的流水聲,如孩童們在吟唱詩歌,麥苗、油菜花、豌豆、萵筍和褐色的正待播種的土地,仿佛也在發出欣喜的、蓬勃的朗讀聲。千百年之后,在通往知章村賀家園遺址的小路旁,我看到一道道縱橫交錯的水渠、一座廢棄的磚瓦房、一座舊煙囪、一塊明代的甲科濟美坊。幾個孩童從一澗溪流邊直起身子,從柳枝后露出黑亮好奇的眼眸,臉上帶笑。

          “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衰。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?!?/p>

          后人已無從考證這位“四明狂客”當時的神情,他的眼里是否又一次涌起濁淚,他在后來的隱居地紹興鏡湖寫下的這首千古絕唱,樸素冷靜的文字里,深藏的百感交集和人生況味,一次次穿越時空,讓無數游子唏噓沉吟。

          一條蜿蜒詩路

          文筆峰下,小臻和小田領著我,高一腳低一腳走在通往賀家園墻基的水渠坎上。她說,上次他們來拍紀錄片《狂客·賀知章》時,正下大雨,他倆只能雙腳跨在水渠兩側一邊走一邊摔,從遺址出來時,腳上重了好幾斤,全是泥。

          為制作這部紀錄片,小臻一次次來到浙東唐詩之路的源起地知章故里,一次次為村人所感動。她沒想到,知章文化在這里如此深入人心。千百年來,人們將石橋改為思家橋,將賀家園前的路改為百步禁界,行人至此須文官下轎、武官下馬,還將他故居前的山峰改名文筆峰,這里的老老少少都能吟誦他的詩作。首場拍攝時,30多位村民自愿當群眾演員,還自告奮勇冒雨挖出一塊湮沒在泥土里的舊石碑,請他們辨認、拍攝。1200多年的時光未曾改變這里的青山隱隱綠水悠悠,勤學重孝、情系家鄉的理念早已融入當地人的血脈之中。

          此刻,我眼前的賀家園遺址,是一塊搭著苗木棚架的空地,草木葳蕤。當年風燭殘年的賀知章站在久違的故園里,想必是滿目破敗。當他跟隨兒子隱居紹興鏡湖時,會意識到這是他對故園的最后一眼回望嗎?生命的最后時光里,他還寫下過《回鄉偶書 其二》,滿紙都是對世事滄桑的感傷,他意識到自己已然是一片失去了故園的無根之萍嗎?

          公元744年,賀知章回到故鄉不到一年便溘然長逝。

          那一年,曾在長安紫極宮初遇賀知章,并與他成為忘年交的李白,帶著無奈和遺憾離開了長安。

          兩年后,杜甫初至長安,寫下了《飲中八仙歌》:“知章騎馬似乘船,眼花落井水底眠”“李白斗酒詩百篇,長安市上酒家眠。天子呼來不上船,自稱臣是酒中仙”。

          三年后,李白到越中尋訪賀知章才得知他早已作古,悵然寫下《對酒憶賀監二首》,“昔好杯中物,今為松下塵”“人亡余故宅,空有荷花生”。

          爾后,溫庭筠東游吳越,至蕭山拜訪賀知章故居,留下了“廢砌翳薜荔,枯湖無菰蒲”的深深嘆息。

          從杭州西湖、湘湖、知章村至紹興,自鏡湖向南經曹娥江,入剡溪,經沃州、天姥山,最后至天臺山石梁飛瀑,一條長約200多公里、方圓2萬多平方公里的浙東山水之間,漸漸響起一場盛大的行吟。李白、孟浩然、杜甫、白居易、杜牧等400多位唐代詩人薈萃馳騁,擊節高歌,留下了1500多首恢弘壯麗的唐詩,也留下了一條逶迤絕美的浙東唐詩之路,浩浩湯湯,蜿蜒至今。

          一方詩國樂土

          在陣陣梵音里,穿過百步禁界,我走進了百步寺。百步寺是傳說中賀知章“廟燭烷讀”“擔母讀經”的寺廟之一。賀知章年少喪父,信奉佛教的母親因勞成疾無法行走,他便自制了一副竹籮,一頭裝著經書,另一頭坐著母親,挑到寺廟里,借著佛堂前的燭光讀書,以齋飯充饑。如今的百步寺住持來自江蘇,慕賀知章名而來,一待就是17年。

          門廊下一塊看起來年份已久的云板在午后的風里微微晃動。每天清晨和午間,香火師傅會敲擊云板,叫大家來吃飯。云板聲很輕,像怕驚擾了文筆峰下的靜謐和神圣。

          離百步寺3公里遠的賀知章小學,一股清新蓬勃如嫩柳葉般的氣流在我身邊縈繞。正逢放學時間,幾十上百個孩子排著隊,溪流般向校門口流動,伴隨著歡鬧聲。

          我也從未見過如此詩意盎然的校園。從校門口布滿青苔的明代上馬石前起身往里走,大廳里外,回廊間,樓梯旁,教室內,墻壁、門框,放眼全是古詩,一間特別僻靜的教室里,陳列著春風剪紙社的孩子們用剪紙剪出來的賀知章畫像和詩書。一位身著漢服的五年級小姑娘站在賀知章文化陳列室里,認真為我們講解。她說,學校每年都會舉辦“走進唐詩”大型活動。

          車子緩緩駛離賀知章小學,聽到校歌,我聽懂并記住了一句詞:“詩意潤澤我們歡樂成長。知書達理,是我翅膀。沖天一起,萬里翱翔?!?/p>

          在天籟般的童聲里,我看見萬千游子正在奔赴或在夢里奔赴故鄉,他們的脈搏和著“知章村”的心跳,齊聲吟唱著永遠的《回鄉偶書》。

          (蘇滄桑,中國作協會員、中國散文學會理事、浙江省作協散文委員會主任。出版散文集《等一碗鄉愁》等,曾獲“冰心散文獎”“豐子愷散文獎”“琦君散文獎”等。)

          相關閱讀

          網友評論

          今日推薦
          精選圖文
         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

          Copyright @ 2008-2015   www.0876bet365.com  All Rights Reserved  澳門汽車網  版權所有  聯系我們:434 922 87@qq.com

          av一级片
            <dd id="ozeux"></dd>
            <rp id="ozeux"></rp>

          1. <dd id="ozeux"></dd>
            <tbody id="ozeux"></tbody>
            1. <tbody id="ozeux"></tbody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