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d id="ozeux"></dd>
    <rp id="ozeux"></rp>

  1. <dd id="ozeux"></dd>
    <tbody id="ozeux"></tbody>
    1. <tbody id="ozeux"></tbody>

        1. 產經 滾動 要聞 宏觀 科技 汽車 娛樂 地產 文化 教育 生活 時尚 圖片

          文化遺產保護 呼喚更多“羅哲文”

          2021-04-26 14:41:38      來源:

          2006年春,“運河三老”請纓前往運河沿岸節點城市,為即將到來的大規模全國政協大運河申遺考察活動打前站。這是鄭孝燮(左一)、羅哲文(中)、朱炳仁(右)在揚州考察。
          (圖片由作者提供)

          “鳴鳩拂其羽,戴勝降于?!?。2006年谷雨時節,我是和羅哲文先生一起在大運河上度過的。從2005年冬季到2006年的5月,是羅老無數忙碌中又一段值得反復回望的時光。以他為紐帶,聯合鄭孝燮先生、朱炳仁先生,推動了全社會關注“京杭大運河申遺”。羅老具備許多老一輩文博大家的優秀品格;但令我驚訝的,還是他年逾八旬仍活躍在第一線,甚至活躍在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前沿。

          從20世紀80年代的文?!叭{馬車”到為文化遺產保護奔走的“運河三老”,我們可以從中發現:羅老彼時越來越多的日常,其實是在“鼓吹”和“游說”。源于強烈的傳承責任感,他也逐步形成了樸素的文化遺產傳播觀:堅持“真實、完整”的文化遺產理念;盡可能多地聯合相關資源——哪怕是在自身行業之外并不擅長的領域;直至生命的最后階段,他還在四處奔走。也正因為此,老人去到各地,都會遇到來自各個行業的擁躉。我們當今社會中之所以沒有出現更多的“羅哲文”,就是因為他身上閃現出的“真實”“公共”“實踐”特性,表面看毫不稀奇,但能做到三者兼備的人,還是太少了。

          從“運河三老”至今,又過去了15年。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,中國已經從引進、遵循世界遺產理念,演化至形成全新保護格局:世界遺產更加“文化化”,價值闡釋逐步社會化。其中的直觀體現,就是文物從出土到“網紅”的速度,大大加快了。于是,在社會多元環境中,讓更多人認同文化遺產保護理念,成為日益緊迫的挑戰——雖然這一過程仍然漫長,但已不能再被視為“可以慢慢來”、以時間換空間的自然演進。

          今天,文化遺產保護呼喚更多“羅哲文”。

          (作者為本報高級編輯 曾任羅哲文專家助手)

          相關閱讀

          網友評論

          今日推薦
          精選圖文
         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

          Copyright @ 2008-2015   www.0876bet365.com  All Rights Reserved  澳門汽車網  版權所有  聯系我們:434 922 87@qq.com

          av一级片
            <dd id="ozeux"></dd>
            <rp id="ozeux"></rp>

          1. <dd id="ozeux"></dd>
            <tbody id="ozeux"></tbody>
            1. <tbody id="ozeux"></tbody>